新版心肺复苏指南的新改动

2017-03-30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乡医课堂 浏览:13694 次 

    新闻热点  3月17日,海口市一名男子在路上突然晕厥。刚好路过同一地点的海南省卫生学校女学生王秋看到这一情况,立即用心肺复苏术对该男子进行抢救。王秋的及时抢救,为该男子随后接受康复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目前,该男子已康复出院。

 

本期专家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 李秋凤

 

    在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就是心跳、呼吸骤停。
    当患者突发心跳、呼吸停止时,医务人员必须在4~8分钟内建立基础生命维持,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氧供应,直到建立高级生命维持或者患者自身心跳、呼吸恢复为止。其中,医务人员实施的具体操作即心肺复苏。李秋凤指出,在上述新闻中,王秋对该男子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及时,为该男子接受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2015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在官方网站及杂志上公布了《心肺复苏指南(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指南》)。相对于2010年版《指南》,2015年版《指南》在哪些方面有变化?在此,李秋凤将结合2015年版《指南》,与大家分享对心肺复苏的进一步认识。
    心肺复苏主要包括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前者是心跳骤停后挽救生命的基础,主要指徒手实施心肺复苏术,基本内容包括识别心跳骤停、呼叫急救系统、尽早开始实施、迅速使用除颤器或自动体外除颤仪除颤;后者指由专业急救人员、医务人员应用急救器材和药品采取的一系列复苏措施,主要包括人工气道的建立、机械通气、循环辅助仪器、药物和液体的应用、电除颤、病情和疗效评估、复苏后脏器功能的维持等。
    相对于2010年版《指南》“在评估患者意识之后再分别评估患者呼吸、脉搏”这样按部就班的操作来说,2015年版《指南》倾向于在评估患者意识的同时评估患者的呼吸和脉搏,之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ERS)或求助。也就是说,2015年版《指南》将体征评估从“3步”变成了“2步”。
    尽快除颤一直是心肺复苏中保证患者存活率的关键一环。在2010年版《指南》中,在自动体外除颤仪或除颤器准备就绪时,先对患者进行1.5~3分钟的心肺复苏,然后再除颤。2015年版《指南》则表示,一旦除颤器准备就绪,就可以直接除颤。当然,在自动体外除颤仪和除颤器的获取和准备过程中,仍需要进行心肺复苏。
    2010年版《指南》强调按压间隙需要保证胸廓充分回弹,但是在绝大多数实际临床工作中,每次按压间隙,医务人员的重心还是偏向患者。2015年版《指南》要求按压间隙医务人员不能“倚靠”在患者胸部,这就意味着按压间隙不能有任何力量施加在患者胸部,这对施救者的重心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施救者的手可以放在患者胸部,但是不能有任何力量。
    此外,对于实施了高级气道措施(如气管插管、喉罩等)的患者,2010年版《指南》要求通气频率为8~10次/分钟,2015年版《指南》则将通气频率设定为10次/分钟。
    此外,2015年版《指南》指出,联合使用加压素和肾上腺素,相比使用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在治疗心跳骤停时没有优势,给予加压素相对使用肾上腺素也没有优势。因此,加压素已被2015年版《指南》“除名”。
 (本报记者文晓欢整理)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