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络收放疗法 弘扬祖国中医文化
2017-03-2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六版:专版 浏览:8572 次传承经络收放疗法 弘扬祖国中医文化
——新乡经络收放医院侧记
本报记者 文晓欢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创始人——张德文先生
第二代传承人张中有先生进行示范
张中有先生举办基础理论知识讲座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第三代传承人张喜钦先生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第三代传承人张妙开在为患者做治疗
新乡经络收放医院院长张聪敏为传承人指点手法
2011年,张氏经络收放疗法被纳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沿着一条寻常的村野小路,走进洛阳偃师市柏谷坞村;在村西头的小路旁边,有一派不寻常的景象:密集的石碑,似士兵一样列队而立,庄严肃穆,好像诉说着一位老中医的故事。
在村子中央,木石结构的张公亭赫然耸立。亭高8米,共两层;四周6根石柱鼎立,柱上雕刻有盘龙,甚是雄伟;柱子与柱子之间安装有石条座椅。亭子正中矗立着高约3米的石碑,上面刻有“张公德文先生终生行医功德纪念碑”。
亭子不远处,有一座坐北朝南、气势雄伟的仿古建筑——张公纪念堂。正堂内,安放着这位老先生的黄铜像。
这位老先生便是张德文(1905~1984年,字宗师),张氏经络收放疗法的创始人,用此法悬壶济世,一生治愈了数不清患者的疑难杂症。
铜像是张德文3周年时,由患者及所传弟子积极捐资500多公斤黄铜所铸;碑林建于其诞辰90周年;张公亭建于其诞辰92周年,是附近百姓自发捐资修建而成;张公纪念堂是在其诞辰102周年时,家人、弟子和群众为缅怀老人捐资建造。
“爷爷生前就被方圆几十里(1里=500米)的人称为‘活神仙’。”张氏经络收放疗法第三代传承人、张德文的孙子张喜钦说,“所以大家铸铜像、竖碑林,以此表达对爷爷一生高尚医德、朴素医风、精湛医术的敬仰。”
追本溯源,中医学历史悠久,其中外治法是中医学中富有特色的组成部分,经络收放疗法又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民间流传已久。
张德文在继承、总结民间疗法的基础上,对民间方剂加以收集、整理和完善,又深入研究《易经》,在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运气学说、腧穴理论、天人相应理论基础上,编著《中天卜易八卦注》《阴阳贯解易化经》《博易阴阳贯体注》《中原理卜道数经》《民间经络收放疗法》(共9卷)等,形成了张氏经络收放疗法,提出了“十二经络立世全”理论。
这一理论把人体十二经络与气血循环系统结合起来,认为人体十二经络循环路线上的某些关键穴位所管辖的气血,可分为“骨血”“筋血”“皮血”3种,和日、月、星“三星”及天、地、人“三才”相应。而“日血”“月血”“星血”,分别同于“骨血”“筋血”“皮血”。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就是运用手指,在人体的十二条经络线上,根据季节不同、病人情况不同,按照中医“五行论”金、木、水、火、土,用特有的手法(金收、木放、火收、水放、土生长),通过穴位的治疗作用,调解五脏六腑之间五行的平衡,疏通经络和气血,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经络收放疗法似按摩非按摩,似推拿又非推拿,是调血、活络、行气、化瘀、扶正疗法,其取穴原则建立在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经络理论和腧穴理论基础之上;其操作手法有正骨、收血、放血、移血4种,对颈椎病、腰椎病、胃病、妇女病等疗效显著。
正骨,指矫正错位之关节;收血,指补益不足之气血;放血,指祛除体内瘀滞之气血;移血,指身体某些部位气血不足,可以借别处气血补济,以调理脏腑气血。在临床上,具体应用时又包括“骨血”“筋血”“皮血”的经络收放、五行穴位的经络收放、五运六气的经络收放以及特殊疾病的经络收放等。
2011年12月,在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张氏经络收放疗法以其独有的魅力获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
“父亲一生坎坷,曾在监狱中度过近20年的困难时期。”张氏经络收放疗法第二代传承人张中有的感伤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正因为如此,在传承经络收放疗法的问题上,我曾经有过迟疑。”可是,在孩子们的鼓励和支持下,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迟疑过后,他毅然决定重振张氏经络收放疗法,造福群众。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第三代传承人张喜钦直言:“这不仅是家族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做好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传承。因此,传承经络收放疗法是我的使命,也是责任。”
自此,张中有父子踏上了传承经络收放疗法之路。
1987年,新乡市红旗区经络收放门诊部成立。在第三代传承人张聪敏的直接领导下,经络收放门诊部一步一个台阶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2004年,门诊部晋升为新乡经络收放医院。该院位于新乡市主干道平原路中段377号,北面与新乡市180余年的文物古迹石牌坊毗邻,南面靠近新乡市茶文化街,是新乡市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新乡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新乡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定点单位、新乡市康复医疗保险定点单位。
2007年,新乡市卫生计生委设立新乡市红旗区东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辖牌坊社区卫生服务站、大东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北关社区卫生服务站、滨湖社区卫生服务站。
为了弘扬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张氏经络收放疗法传承人曾在多个城市行医治病,包括北京、厦门、广州、深圳、宁波、焦作、平顶山等地。在北京数十家医院聘请张氏经络收放疗法传承人坐诊,比如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北京广济中医医院、北京核工业医院、财政部门诊部等。
如今,新乡经络收放医院本部有职工157人,外派技术传承人有126人。新乡经络收放医院日均门诊量达300余人次,年住院病人达3100余人次,北京技术传承推广接诊病人年49万余人次。
今年68岁的申阿姨刚开始对经络收放疗法是不信任的。申阿姨说:“我记得,那天下班回家,我还未走到豫北宾馆,听到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高声喊‘太神了,太神了,我妈妈又站起来了’,便去看个究竟。我走近后,小伙子便紧紧地拽起我的手说‘他们仅治疗了半个月,就让我妈妈站起来了’。经过了解,我才知道他的妈妈一次突发高热后,引起双下肢痿软无力,四处求医疗效不大。随后,经朋友介绍前来治疗,但仅治疗了半个月,他的妈妈竟然能够不依靠外力自己站起来了。”
“可是,我依然是半信半疑的,当时只是对经络收放疗法有个初步的印象。”申阿姨笑着说。
“切身体会到经络收放疗法的神奇是在1999年。我患了脊髓型颈椎病。”申阿姨说,“另外,还有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疾病把我折磨得瘦骨嶙峋,而且整天带着颈托、吃不下饭,双脚痉挛,走路弯着腰,整个人呈豆芽状。治疗中,输水、吃药、理疗,我的病情反反复复,就是不见好转。那种煎熬,真是折磨人。”申阿姨感慨过后说:“说来也很巧,我的邻居说她也患有颈椎病,在经络收放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疗效显著。于是,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找到了当时经络收放医院的张聪敏院长。她没说需要治疗多久,但说我的病她一定能治好。”“当时我到经络收放医院就诊,在治疗中没有痛苦,仅靠医生用手指点压穴位,治疗了两个多月,疾病症状就有所改善,人也吃胖了,体重达60多公斤呢。”申阿姨说,不知不觉中,一二十年过去了,其间,她介绍了很多跟她同样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来就诊,自己成了张氏经络收放疗法的“义务宣传员”。
类似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免吃药之苦和输液、打针之痛,点穴治病”的美誉口碑相传。
广传播焕发生机 经络收放致力大健康
“要弘扬中医药文化,要让更多的患者从经络收放疗法中受益,张氏经络收放疗法怎能只姓张?”张喜钦直言,也正是因为在传承经络收放疗法之路上愈来愈多新生力量的加入,张氏经络收放疗法焕发了生机。
吴金魁就是新生力量之一。如今,作为新乡经络收放医院的业务骨干,他已是该院副院长。20年前,还是医学生的他,来到医院实习,结缘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又逐渐被该疗法的魅力所吸引,直至参加进来。
“当时,张喜钦主任在二楼坐诊,上楼梯第一间就是他的诊室。我每天从其门口经过,看到室内、室外都是病人,把走廊都堵得满满的。除了周日休息,他只要上班,每天病人都很多。”吴金魁说。有一次,他路过张喜钦的诊室,听到病人交流病情:“洛阳偃师市张大夫祖传中医绝技,经络收放疗法专治疑难杂症,大都是病人哭着来、笑着走;抬着来、跳着走。”说得这么奇妙,不免让吴金魁心生好奇,于是就想进一步了解该疗法。
一天,一位50岁左右的女患者搬东西时扭伤了腰,疼痛剧烈,被人抬到诊室时,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往下掉,身体不停地打颤。只见张喜钦俯下身为患者“内察病源、外观气色”,状态可谓“意念集中、志在必得”,然后用右手拇指在患者的腹部点了两分钟,又在其腰背部点按了几下,总共不过10分钟;然后,让病人下床走动。
病人也许是痛怕了,躺在床上不敢动。在张喜钦的一再鼓励下,她尝试着在床上动了动,感觉不痛;接着,她在床上坐起来,也感觉不痛。于是,她就下了床,在诊室里走了两个来回。
“这一回,我深刻体会到传统中医学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神奇魅力,而且这种方法不用药、不用刀,效果还很好。”吴金魁说,自此,他下定决心,拜师学习中医经络收放疗法,坚定了走中医发展之路的信心。
该院住院部主任王玉林结缘张氏经络收放疗法之路不同于吴金魁。他当年是作为医学生,同另外20多人一起走进新乡经络收放医院的。但集体的带教,一样保证了传承的“正本清源”。
“该疗法对指力要求极高。”王玉林坦言,2003年毕业后刚进医院时,不同于在其他医院转科学习,他们先进行了半个月的军训,而且每天都要做俯卧撑,以此锻炼双臂和手指的力量。
“学习该疗法后,在资历深的医生身上练习,然后逐一调整手法、力度等。”王玉林说,该疗法对实战要求非常高,对学习者的耐心、毅力要求也非常高。
“拇指发力,游刃有余间,起到了治病效果。”王玉林说,在病人的康复中,他体验到经络收放疗法的魅力,而决定让他与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共发展的原因是医院致力于国家的大健康、大规划。“这让我看到个人有发展空间,并充满使命感。”王玉林坦言。
“近年来,经络收放医院先后已为社会培养经络收放疗法专业技术人才2000余人,均奔赴到各自的医疗岗位,为解除患者的病痛贡献力量。下一步,我们将借助河南省医学科学普及学会平台助力中医医学科普的推广和应用,并于2017年6月举办经络收放疗法传承培训班。”张喜钦说,经络收放疗法的传承是与创新相伴随的。作为嫡系传承人,他鼓励、支持其他传承人创业,将此传统疗法发扬光大,解除患者的疾苦,服务于国家提倡的大健康。
(本版图片由新乡经络收放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