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三冕博士”的点滴人生
2017-03-18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四版:专版 浏览:13336 次一位“三冕博士”的点滴人生
——追记原洛宁县卫生局顾问张劭先生
□王宇川
洛阳市洛宁县吕家坡村是我想了很长时间的地方,那里有“三冕博士”张劭先生的过去。
在30多年前的一次洛阳地区食品卫生工作会议上,不少县里的同志议论着一个传奇人物——张劭。我听到一些内容:一个大知识分子变成拉粪种地的农民,一个很有“影响”的人被打成“五类分子”,之后来到洛宁县农村……后来,这个人被当时的县卫生局请去做了顾问。
会议结束后,很少有人再谈论张劭的事情,当时的谈论就像一阵风一样吹过去了。当时,我刚刚参加工作,对“冤屈人生”没有什么概念,更没有“细品”过张劭的经历或故事。前不久,我无意中看到一些关于他的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洛阳防疫人,我通过阅读张劭的故事,感悟到了张劭人生故事里的苦涩哲理,同时也感悟到了在贫困山区、缺医少药的乡村,基层行医者的不易,更敬佩张劭即使在人生逆境中仍不忘初心,为当地卫生防疫事业做出贡献。
涧沟皱褶里的吕家坡村
在编辑《洛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十年志书》收集资料过程中,我们见到了时任洛宁县卫生局局长孔祥英,他给我们介绍了张劭在县卫生局工作的点点滴滴。顺着孔祥英的回忆,我们沿着八官线东行经西村、大宋和小宋村,边走边问,终于来到当时东宋镇的吕家坡村。
吕家坡村是张劭的故乡,距县城较远。现如今,村民们已经不在涧沟旁的窑洞里住了,都在岭上、坡地上盖起了砖瓦房或水泥结构的平房,虽然不豪华,但是很结实、很实用。
30多年前,就是在这个村子里,在柿子泛红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惊动世人的大事件——“地主分子”张劭被平反了!
多年后,新闻界已经不再议论和关注“地主分子”的事儿了,也不再评说张劭的冤屈和凄凉了,更不再言语他平反后的悲欢离合了,可能是因为人们淡忘了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淡忘了崤山脚下涧沟皱褶里的吕家坡村。为了追溯张劭的过去,我们来到了这个村。
村口小卖铺门前有几个人,我们下车跟他们说明来由。一位中年男子告诉我们,张劭是当地的名人,家家户户都知道。张劭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他的家人现在也不在那里住了,他的外孙回来把他家的坟迁走了。不过,这位中年男子表示,可以带我们去看看张劭一家曾经住过的地方。
热情的中年男子在路上告诉我们,前几年有不少单位的工作人员和记者来到这里,说是北京来的,又是照相,又是打灯光拍电视剧,听说电视剧都拍了好多集。他小时候经常见到张劭扫大街干脏活儿,但是张劭会给人看病,记忆中张劭给人看病很多时候都不要钱,人缘很好,十里八乡常常有人来找张劭看病……
说着说着,我们来到了涧沟下的一排破旧窑洞前,这里已经被废弃了。窑洞前面的空地现在是菜地,种着白菜和豆角,还有成片发黑枯干了的玉米茬子。
中年男人指着其中一孔窑洞说,这曾经是张劭的家,张劭一家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我抬眼望去——窑洞没有了门,洞口敞开着,已经被积土堵了大半截,没有人能进得去。这位中年男子还说,前些年,张劭的后人不时带人来看看旧窑洞,时间久了,就再没有人来了。
梁晓声笔下的张劭博士
二三十年前,《北京晚报》曾经连载过一篇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写的报告文学,名字叫《一个人所能做的》。这篇文章的前言部分这样写道:“张劭,193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1934年考入英国雷斯德医学研究院,3年后获药物化学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转至美国圣约翰霍普金斯医学研究院任研究员,两年后获该院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个月后回英国母校任‘正大教授’。曾参加过青霉素的发明研制,曾被授予英国皇家医学院终身院士之荣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条件,满怀赤子之心,携妻女回国,任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总厂总经理兼化验师……虔意报效解放初年中国十分落后的医药事业。1954年因过错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遭捕判刑,从此消失于中国医药界,并彻底被遗忘。28年的时间使一位国际知名医学科学家变成了老农。”其中还提到,1982年,张劭被平反,成为春都集团洛阳生化药厂的高级顾问,于1987年悄然而逝。
张劭的传奇人生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留意到,全国各大报刊都曾刊登或者转载了关于纪念张劭的文章。张劭在人生困顿中走出了一条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坎坷之路,是历史孕育了传奇,是悲凉人生成就了这段历史。
这篇文章对张劭的曲折人生进行了朴实无华的叙述,描摹得淋漓尽致,此处无须赘述。然而,在文章的夹缝里,有着孔祥英帮助张劭的不长的记载。
从“三冕博士”到县卫生局顾问
前不久,我有幸见到了年近九旬的孔祥英。孔祥英,1929年8月出生在洛宁县夹沟村的农民家庭,先后任教师、区武装部秘书,1978年8月任洛宁县卫生局局长。在孔祥英家里,我提及张劭的事情时,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了,但他对张劭的学识、能力及遭遇仍感到惋惜和同情。
孔祥英回忆说:“大概是1978年的秋天,我听说吕家坡村有一个奇人,就赶了过去。当时,张劭住在破旧的土窑里,家里什么都没有,说一贫如洗可能有点儿过分,但是确实生活得非常简单。当时,眼看天气就凉了,他一家人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是补丁摞补丁的。两位老人(张劭夫妇)的精神头儿挺好,张劭不多说话,人很老实,讲话的时候总爱低着头;老伴儿的装束与农家妇女没有什么两样,但是衣着干净,话也不多。看到他们的生活情况后,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孔祥英了解到,那里有一个“赤脚医生”,并且有着传奇的经历(张劭不是登记注册的赤脚医生),与当地的赤脚医生配合默契,医德、医技受到周边几个公社(现在称“乡镇”)老百姓的认同和称赞,村干部也在私下里照顾他。张劭是“地主分子”,但是村民们并不认为他是坏分子。
孔祥英说:“那是一个开始重视人才、重视知识的时代。张劭是集药物化学、医学治疗及生物化学为一身的‘三冕博士’,如果能到县卫生局工作,将会为洛宁县卫生事业发挥大的作用。但是,张劭的政策不能落实是一个大难题,没有岗位指标就没有工资,财政方面也很为难,但是没有办法。为此,我只能每个月从县卫生局的办公经费里挤出60元作为‘工资’发给他,起码能解决他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当时,我只能做到这样了!”
就张劭的事,孔祥英向县领导请示,研究决定聘请“三冕博士”张劭到县卫生局当顾问——只有顾问的名誉才适合张劭当时的身份。
晚秋的时候,张劭决定应邀去县卫生局报到。要告别吕家坡村的家舍,告别已经成为朋友、情同手足的父老乡亲,临别时,张劭独自来到土窑前,默默凝视着土窑崖上的柿子树……
到洛宁县卫生局参加工作后,张劭一家三口住在局长腾出的办公室里,虽然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但是已经没有了山区深秋的寒冷,没有了土窑里的寂寞。
建立功勋的顾问
《洛宁县卫生志》里有一段这样的记载:1979年,洛宁县疟疾大流行,县卫生局组织医务人员成立防治队,分片包干,深入病区开展疟疾防治工作……1980年,洛宁县发生疯狗事件51起,咬伤64人,涉及12个公社27个大队。县卫生局组织防疫人员到农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健康教育工作……1982年,洛宁县首次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例。
张劭担任顾问期间,在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等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9~1981年,是疟疾在洛宁县流行的高峰期。洛宁县年发生病例600人;邻近的灵宝县(1993年撤县设市)和卢氏县是重疫区,年病例超过千例。张劭积极配合医疗卫生防疫工作,主动要求到病区协助诊断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到村卫生室及农户家里督导用药;要求赤脚医生“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咽不走”,起到了积极的防治作用。
1982年,洛宁县首次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例,全县各医疗单位一片惊慌——从没有见过这种病。患者起病急,高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满脸通红,一直红到胸膛口,眼睛发红,像喝醉酒一样;嘴里有很多出血点和血斑,上身也有血斑或者血印子。当时,没有人见过这种病,甚至医生也没有见过。见过患者或者听说过这种病的人,都害怕起来。
当时,接诊这类患者的大多数医生将其误诊为流行性感冒。
张劭是医学治疗博士,有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在翻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后,他将这种疾病认定为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国际上被称为出血热肾病综合征,属于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病。张劭多次到医院进行核实诊断和参加会诊,帮助纠正当时的错误诊断。
张劭的诊断与后来省内外专家学者的判断一致。
流行性出血热在洛宁县从发生到消除仅几年时间,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张劭在疫情发生时的正确诊断,为洛宁县临床医生提供了正确的治疗方案和建议,为患者减轻了痛苦,也为当地医学科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张劭已经走了,30年前就走了。他从坎坷中走出来,从沟涧皱褶里的吕家坡村走出来,离开了洛宁县卫生局,去了洛阳。5年后,他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走得如此安静,安静得就像他81年前来到这个世界一样。
现在,我站在张劭曾经生活过的土窑前,抚摸着张劭曾经劳作往返的那个崖壁,凝视着他曾经凝视过的那棵柿子树,猜想着他曾经为生存而思索过的事情……
柿子又泛红了,柿树叶也泛红了,柿树叶上的点点黑斑和虫蛀的残缺依然可见,零落在树冠上的柿子被鸟儿啄烂了;坡头小道旁的野菊花绽放着,山风里也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崖头上的簇簇迎春花,一片深绿,正孕育着要在立春时节怒放的花蕾。
(作者供职于洛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