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认真终著成《食疗本草》 世界食疗鼻祖是孟诜
2017-02-14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 林 浏览:8431 次□黄新生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食疗养生观念深入人心,食物被视为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可见,合理膳食是“治愈疾病”的第一步。
中国食疗养生的历史源远流长,传说商朝贤相伊尹就是一位医药学家、美食家。在我国,至晚在周朝就出现了专门掌管饮食营养保健的“食医”,之后出现的医药理论专著大多涉及到食疗养生。到了唐朝,更出现了一位食疗养生的集大成者,即“药王”孙思邈的高徒、被后人称为食疗鼻祖的孟诜。
孟诜,唐朝汝州梁县(今河南省汝州市)人,享年92岁,是我国著名学者、医学家、美食家。孟诜从小就喜欢学习医学知识,拜当时的名医孙思邈为师,学习阴阳、推步(天文)、医药知识。《旧唐书·孙思邈传》记载了孙思邈的两位徒弟,一位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另一位就是孟诜。在孙思邈的众多徒弟当中,孟诜无疑是成就最高的,同时也是受孙思邈影响最深的。孙思邈曾说:“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这句话的意思是,从事医学工作,认真的工作态度是最重要的!孟诜在孙思邈的熏陶下,养成了事事认真的性格,这种性格也和他一生的命运休戚相关。
孟诜一生处于唐朝发展的上升期,那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的影响下,孟诜也参加了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可能是由于认真的缘故,他被任命为凤阁舍人,负责起草诏书等工作。这份工作需要他围着皇上转,很有前途,但还是由于认真,他在不经意间得罪了武则天,大好前途随即变成灾难。
一天闲来无事,孟诜到凤阁侍郎刘祎之家里做客,刘祎之便拿出武则天赏赐的黄金夸耀。深通术数的孟诜一看便知这不是真金而是药金,“用火烧一下就会发出5种颜色”。药金是古代炼丹道士用矿物质炼成的颜色、密度、质地和黄金极为相似的一种合金,由于含有多种金属成分,被火灼烧时会发生焰色反应,释放出不同的颜色。刘祎之按照孟诜说的方法试了一下,果然发生了焰色反应。这件事传到武则天耳朵里后,武则天很生气,就把孟诜贬为台州司马。
在唐朝就知道焰色反应,孟诜化学知识的渊博程度可见一斑,从这个侧面也能看出孟诜的医学功底相当深厚。接下来,孟诜先后出任台州司马、春官侍郎、相王(唐睿宗李旦)侍读、同州刺史等,但因事事认真的性格不改,得罪了很多人。同时,由于事事认真,他的政绩还是很显著的。
唐中宗神龙初年,80多岁的孟诜回到伊阳山,重操旧业,开始了自己的从医生涯。唐睿宗李旦即位后,对这位事事认真的老相识青睐有加,“将用之,以老固辞,赐物百段,诏河南春秋给羊酒糜粥。尹毕构以诜有古人风,名所居为子平里”。而孟诜只想在有生之年为人看病、研究医药。整日与医药为伍的孟诜变得更加平和,甚至能说出“养性者善言不可离口,善药不可离手”之语。
孟诜的医学著作有《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各3卷。其中,《食疗本草》是一部食治本草专著,是对唐朝以前食疗药物及食治验方的系统总结,原书早佚。20世纪初期,人们在敦煌莫高窟中发现了《食疗本草》抄本残卷,这珍贵的写本却被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窃去,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敦煌莫高窟的《食疗本草》残卷有137行,每行20余字,共2774字,收药26味,朱墨分书。药名朱书于首,右下以小字注明药性(温、平、寒、冷4种),不注药味;下述该药主治、功效、服食宜忌、单方验方,部分药物还记述了采集、修治、地域差别及生活用途等。《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与现代营养学基本一致,孟诜也因此被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计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