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急救 直通生命“安全岛”

2017-02-07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 闻 浏览:15229 次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探访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王建明 陈亚平

    冬天的深夜是那么的宁静,马路上只有呼啸而过的汽车发出的阵阵轰鸣声。地处郑州市区西北部的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急诊科,一群白衣天使正在与死神进行着殊死搏斗。
    把好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生命的“第一关”,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依托完备的急诊体系,从“中转式”急诊到“一体化”急救,时时刻刻保持着抢救生命的冲锋状态,为每一个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十大中心”织就生命安全窗
    “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对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学科带头人王宝玉主任来说,急救的工作就体现在“急”和“救”两个字上。
    “我老伴现在胸痛剧烈……”打来求救电话的是陈老先生的老伴。接到指令后,急救人员迅速行动。
    “快!快!快!”抵达现场后,陈老先生已经心脏骤停,跌坐在旁边的家属面色苍白。出诊医师按部就班紧急施救,有人进行不间断地胸外按压,有人进行电除颤和气管插管,有人建立静脉通道。15分钟后,陈老先生恢复了自主心跳。随后,仍处于高危状态的陈老先生被送到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
    紧张有序的院前急救为老人脱离生命危险争取了时间,入住急诊重症监护室1天后,陈老先生醒了过来,待生命体征稍稳定时,转入心内科继续进行康复治疗。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急诊医学部的每辆救护车都是一个小型 “移动ICU”,配有训练有素的专业救护人员,装备了吸氧、除颤、呼吸机、气管插管等整套精良抢救设备,使院前救治不再是单纯的运输患者与维持病情,医生在现场、在路上就可以对患者进行抢救。
    急诊,急的是出诊的速度,急的是处置的手段。
    如何精准、快速提高分诊效率,王宝玉带领团队进行以症状为导向的急诊分诊体系建设,计划建立以“胸痛、卒中、创伤、出血、眩晕、异物、中毒、腹痛、过敏、气促”等十大症状为导向的快速一体化诊疗中心,使患者能够快速得到及时救治。
    其中,医院率先在郑州市开通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绿色通道,并建成胸痛中心,手术成功率达到99%,D-TO-B(球囊扩张)时间最短20分钟,并与2016年3月取得国家胸痛中心的认证和挂牌。2016年8月6日卒中中心通过现场验收,急性脑梗死入门到溶栓时间(DNT)最短只有5分钟。
1小时急救圈 彰显生命担当
    “抢救其实就是在各个环节上与死神争分夺秒”。
    如何提高郑州周边地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提高医联体内基层单位的急诊救治水平,王宝玉带领团队研究探索通过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着力打造1小时急救圈。
    设立1小时急救服务圈,旨在为患者的就近救治和急危重症患者的及时转运,及郑州西部地区居民突发疾病、交通安全事故和应急医疗救援提供优质连续性的有效救治。
    届时,借助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医疗联合体和医疗区域联盟,对双向转诊、对口帮扶救助体制不断优化,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的主导作用,建立起一体化急救网络。
优化急救流程 守卫医院“前大门”
    “急诊是医院的‘前大门’,重症是医院的‘后大门’。”王宝玉这样形容急诊与重症医学的密切关联。正是这“两扇门”,挽救了千万个家庭的幸福。
    而如何守卫好医院的“前大门”,急诊医学部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不再扮演“转运站”角色,设置急诊病房,急诊医生从诊断、治疗到预后都要持续跟进;建立急诊重症监护室,不少急危重症患者可直接从急救现场、急诊抢救室转入监护室,得到监护治疗……这一系列措施构建起了集急诊抢救、急诊门诊、输液中心、急诊病房、急诊重症监护室为一体的急救体系,保证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及时有效。
    就是这样的责任担当,该科年急诊门诊量达18万人次,年出诊1.6万车次,连续3年出诊量郑州市区第一。
    都说医院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急诊科这个前沿阵地,永远上演着生与死的较量……
    在这里,紧张忙碌已成了习惯,然而,生离死别并没有麻木医务人员的心灵。如果说生命的逝去是种悲伤,那么生命的顽强总让人感动,那些感动鼓舞着急诊团队一路前行。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