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 与死亡争速

2017-01-05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 闻 浏览:13294 次 

——巩义市人民医院急救水平跃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马鹏展  文/图

    2016年12月24日13时许,巩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石爱丽正准备换衣服回家,忽听患者家属疾呼:“医生,9床患者不舒服了!”一听这话,石爱丽便三步并作两步冲向抢救室。患者当时呈叹息样呼吸,心率缓慢,随即呼吸、心跳就停止了。石爱丽立即为患者做胸外心脏按压等一系列心肺复苏术动作,同时让值班护士静推肾上腺素等抢救药品。17分钟后,患者苏醒了!
    与此同时,该院急诊科主任郜炎辉刚处理完一名车祸多发伤患者,就一刻不停地赶往一居民小区,抢救一名疑似心梗患者……20时,120急救车将一名酒醉患者送到医院后,急救车司机崔有峰回到急诊科门口那个狭小的休息室。
    推开一扇不起眼的门,五六平方米的房间内,桌上的饭盒里残留着早已冰冷的半碗面条。在120出车的空当,急诊科的司机们便趁机在这里稍稍休息……每当急救电话铃声骤然响起,他们就会和科里的医生、护士一起迅速出击,不分昼夜、风雨无阻、争分夺秒……白班要从8时到次日5时30分,夜班从5时30分到次日8时,逢年过节也没有假期,加班更是家常便饭。
披荆斩棘的救命“突击队”
    “每次出车,责任全都压在急救医生、护士和司机的肩上。风里来雨里去,一天24小时不停歇,忙起来,脚下恨不得生出一对‘风火轮’来。”郜炎辉这样形容急诊科的工作,“抬担架是个体力活儿,抢救危重患者是个技术活儿,稳定患者和家属情绪是个让人头疼的活儿。”
    2016年9月12日22时,一名50岁的急性胸腹痛患者从外院转来。据了解,该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中午喝了不少酒,家属以为其是醉酒导致的胃痛,在当地医院按照胃病治疗,但病情始终没有缓解。警惕性极高的郜炎辉,首先考虑这是否为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先让患者做心电图排除心梗,并认真询问了患者发病的过程。当患者说“持续痛了2个多小时,一痛起来后背都痛得厉害”时,他立马考虑为“主动脉夹层”,在患者做了主动脉造影检查后明确诊断为: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医务人员立即联系上级协作医院并派救护车转运患者。50分钟后,患者被送进上级医院手术室抢救治疗。
    据郜炎辉介绍,像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这样的患者,如果没有及时确诊,得不到正确治疗,瘤体一旦破裂,引起大出血,可导致患者休克死亡。
    生死一线,分秒之差,像这样真正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急诊抢救成功案例在这里十分常见。
    为了提升应急反应能力,该院特别设立了由院长与各科专家组成的急救小组,急诊急救医护人员和5辆急救车24小时待命,每台急救车上都配置了便携式急救包、多参数监护仪、心脏除颤仪、转运呼吸机等抢救设备。接到急救任务后,每辆车上一医一护一司机3分钟内出车上路。
    “这样,我们在急救现场、急救车上,就能立即开展抢救工作,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并及时把快速评估信息反馈到院内,为进一步抢救创造条件。”在郜炎辉看来,作为临床急危重症快速诊断、有效抢救的第一环节,快速反应并具备准确判断真实病因的抢救能力,是急救人员打赢与死神的“遭遇战”、让患者转危为安的基本要求。
    作为担负着巩义市及周边地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院前急救、院内抢救、急救技术培训等任务的“救命突击队”,巩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在突发心跳骤停、急性心衰、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心梗、多发伤急救以及休克、中毒等危重病救治方面能力突出,尤其在心肺复苏和各种中毒抢救方面,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仅2016年,急诊科对第一时间确诊的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都及时进行了转院;对第一时间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协助心内科开展急诊PCI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40例,实现了急诊就地溶栓、急诊介入等良好治疗,切实做到了环环相扣、无缝衔接;对第一时间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转运、静脉溶栓等治疗,并协助神经内科开展静脉溶栓治疗60例,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使患者的花费明显减少。
与时俱进的抢救“担架队”
    2016年10月的一天深夜,从外院转来一名“突发剧烈背痛2天”的孕妇。该患者之前在当地医院查肝胆胰脾彩超无异常,来后查体发现,其背部脊柱胸段压痛,双下肢麻木无力,肢肌张力减退,双侧巴氏征阳性。(下转第二版)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