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百日咳

2016/09-13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临 证 浏览:11748 次 

□郑 宏

    郑启仲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擅长应用经方治疗小儿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症。他坚持“读经典做临床,用经典促创新”,对不少疾病治疗有独到的见解,临床疗效显著。笔者现在将其治疗百日咳的经验介绍如下。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之为顿咳、顿嗽、天哮等。其病程可达两三个月以上。“最难速愈,必待百日后可痊”。郑启仲运用《素问》“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等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于1986年提出了“顿咳从肝论治”的见解,认为百日咳其感在肺,其病在肝;木火刑金,风痰相搏;其咳在肺,其制在肝,应治从肝论,镇肝止咳,并创拟了镇肝止咳法及镇肝止咳汤,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其感在肺,其病在肝
    郑启仲认为,百日咳系感受时邪,虽然肺先受邪,但是证多系肝。首先从发病季节看,百日咳多在春季三四月发病。《素问》记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该病发病季节正应肝气。其临床症状颇具特点:百日咳初感,始见微热恶风,咳嗽流涕,继则咳嗽加剧;阵咳发作时,两手握拳随着咳嗽而颤动不止,弓背弯腰,满面红赤,颈脉怒张,涕泪俱下,呕吐痰涎、胃内容物与胆汁,最后发出鸡鸣样回吼声,其咳方暂时停止,甚至抽风昏厥,窒息气闭;阵咳之后乏力,久蹲不能立,较大的儿童会自述胁腹作痛。
    郑启仲认为,握拳颤动、弓背弯腰、抽风昏厥皆属于风动之状,“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气通于目,肝藏血,肝气上迫,肝液上涌则为泪;肝血上逆则面赤而颈脉怒张;肝火伤及目络则目睛充血;肝火灼伤肺络则咯血、鼻衄;咳引两胁作痛为肝咳。肝气犯胃,胃气上逆则为呕,肝病及胆则呕吐胆汁。百日咳发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午后至半夜加重,半夜后至午前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这与《素问》的“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的说法相符。百日咳多在三四月起病,而痊愈则多在六七月,这也与“病在肝,愈于夏”的说法相一致。可以看出,百日咳与肝密切相关。
木火刑金,风痰相搏
    肺属金,居于上焦,为阳中之阴脏,而主肃降;肝属木,位于下焦,为阴中之阳脏。肝气升发而主疏泄,在生理上,肺气的肃降要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肃降正常也有助于肝气的条达。肝与肺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若肝郁化火,循经上行,灼伤肺络,则可出现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之证;反之,若肺失肃降,燥热下行,影响到肝,则肝失条达,在咳嗽的同时可见胸胁胀满隐痛、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郑启仲认为,小儿肝常有余,极易化火生风,故顿咳初感在肺,继则化热化燥,引动有余之肝火,肝火循经犯肺,火灼肺金,炼液成痰;肝热则生风,风痰相搏,痰阻气机,气机不利,则痉咳剧作。阵咳之后,痰与胆汁被呕出,则肝火得泄,气机暂畅,故咳止。肝火再逆,风痰再动,则痉咳再次发作,这就形成了百日咳之典型症状。郑启仲把这一病机概括为:木火刑金,风痰相搏;其咳在肺,其制在肝。
治从肝论,镇肝止咳
    “治病必求于本”(《素问》)。本病初感,其治法与风邪犯肺相同。所谓“时医到此,束手无策”,是指痉挛性咳嗽。对于百日咳痉咳期的治疗,郑启仲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上述理论见解和临床体会,提出了镇肝止咳的治法,创制了镇肝止咳汤。
    处方:柴胡6克,生白芍药10克,代赭石10克,青黛1克,炒白僵蚕6克,胆南星3克,甘草3克。此为三五岁用量,可随年龄增减。每日1剂,水煎,分两三次服用。
    方中柴胡舒肝以散肝热;生白芍药平肝缓急;代赭石重镇肝逆;青黛清泻肝火;炒白僵蚕为治风痰之圣药,化痰熄风止痉;胆南星清热化痰;甘草泻火以调和诸药。诸药配伍,共奏清肝泻火、平肝降逆、化痰熄风、镇肝止咳之功效。热重者,加黄芩;呕吐者,加姜半夏;眼睛充血者,加黑山栀、赤芍药、牡丹皮;鼻衄、咯血者,加白茅根;咳久而出现阴虚者,加沙参、麦门冬;面目水肿而出现脾虚者,加白术、茯苓。
典型病案
    张某,男,3岁10个月,2009年5月10日初诊。患儿痉挛性咳嗽1个多月。患儿1个多月前出现咳嗽,服用抗生素及止咳中成药,无效。患儿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每日发作十几次,咳时两手握拳,面赤弯腰,颈脉怒张,涕泪俱下,痉咳后呕吐痰涎及胃内容物,食少纳差,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患儿被确诊为百日咳痉咳期。证属木火刑金,痰热壅肺。治宜清肝泻火,化痰止咳。方用镇肝止咳汤加减。
    处方:柴胡6克,生白芍药6克,代赭石6克,青黛1克,炒白僵蚕6克,胆南星3克,黄芩6克,大黄3克,甘草3克。共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痉咳次数减为五六次,呕吐痰涎减少,大便通,舌红减轻,黄苔变薄。上方去大黄。患儿服药3剂。
    三诊:痉咳已止,精神好转,大便通,食量增。舌淡红,苔少。上方去青黛、胆南星、黄芩,加沙参10克、麦门冬6克、五味子3克。患儿服药4剂,痊愈。
    按:咳嗽一证多从肺论治,见咳止咳,咳嗽反而不止。《素问·咳论》记载:“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肝气升发而主疏泄。在生理上,肺气的肃降要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肃降正常也有助于肝气的条达。在病理上,肝、肺相互影响,若肝郁化火,循经上行,灼伤肺络,则可出现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之证。本例患儿出现痉挛性咳嗽1个多月,因热盛便干故投镇肝止咳汤加黄芩、大黄,服用3剂,症状大减;服用6剂,痉咳止。三诊时,去青黛、胆南星、黄芩,加沙参、麦门冬、五味子以养阴敛肺而收全功。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