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降低”血液黏度 造成误诊误治

2016/09-03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七版:诊治参考 浏览:8368 次 

    本病例是:一个健康人,因为在体检时发现血液黏度过高,从而在纠正黏度过高的一系列“治疗”中,由健康人变成患者。关键问题是用输液来降低血液黏度的思维,是非科学的。但目前这种非科学的思维在基层医生中却普遍存在。
案例介绍
    有一名45岁的女性患者,因在当地被诊断为“右侧肺癌”来诊。患者带来的X线胸片及CT片均显示右肺下叶有大块阴影,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根据影像学资料,我们对诊断结果产生疑惑,遂收入院诊治。
    在住院时,患者的病史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患者告诉我们,半年前她很健康,无任何不适,但在体格检查时发现血液黏度过高。当地医生说,这种病需要输液治疗,可以把黏度降下来;但需要长时间治疗,每周输液3次,大约连续输液3个月才能治好。当输液治疗2个月后,她就出现了咳嗽、咯痰等症状。做X线胸片检查后,医生说她得肺炎了,开始在输液时加抗生素治疗,但是越治越不好,患者发热、咳嗽更重了,头孢一代、二代到三代全都用了。2个多月后,患者咳嗽更加严重,发热不退。患者又拍X线胸片和做CT检查。医生说“右肺有肺癌了”。
    根据病史,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全身检查,结合X线胸片和CT影像分析,考虑诊断肺癌临床佐证不充分,而应考虑是否有真菌感染。经过咽拭子涂片和血找真菌检查得到阳性结果,证实了肺部阴影为真菌感染。经过4周抗真菌治疗,患者体温正常,肺阴影消退,患者病愈出院。
分析
    本病例是一个健康人,因为在体检时发现血液黏度过高,从而在纠正黏度过高的一系列“治疗”中由健康人变成了患者。其根源就是把具有生理生化代谢进程的生命体看成无生命的物体,把体液组织细胞的复杂代谢过程看成机械简单的物理现象,用输入液体来稀释血液黏度。这是多么简单而幼稚的低级错误!
    每周3次、连续2个月输液,患者肺功能因不能承受大量液体负担而产生肺水肿继发炎症,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本例患者由于输液导致肺炎时,医生仍旧没有忘记输液,只不过在液体中加入了抗生素,且使用的抗生素逐代升级。由于广谱抗生素大量并长期应用,最后导致真菌感染。这又是一个误区,滥用抗生素的后果,让患者又付出肺部真菌感染的代价。
    患者的肺炎是无临床指征输液造成肺水肿,继而发生炎症造成的。临床医生必须掌握输液治疗的临床指征,不能随意给患者输液。而目前在社会上,有很多医疗机构就是以输液为主要治疗手段,这是个医疗误区,也可以说是怪象或乱象。这样的行为给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身体伤害。
    本病例典型的病史清楚地告诉我们,肺部阴影是来自输液所致肺炎的表现,医生不去探寻这个明确的病史而仅凭X线胸片及CT影像就断然诊断为肺癌,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它导致患者和家属带着恐惧和压力到处寻医,并且增加了经济负担。如果医生能够详细地了解并思考发病过程,这种错误诊断是不会发生的。
    本文初诊医生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其临床思维非常单调狭窄,缺乏开阔性。这例患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为什么不思考一下真菌感染的问题?当前抗生素临床应用不合理现象非常普遍,尽管医疗系统在各种学术讲座中都会安排一个共同的题目——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的同行们照样滥用抗生素,致使真菌感染不断上升,而医生却不去真正思考这个问题,从而使真菌感染患者延误诊断,甚至误诊为肿瘤,从而造成多方面损失。
    本例患者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它告诉我们在应用抗生素时,尤其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一定要警惕真菌感染,千万不要因为医疗上的失误让患者付出代价。(李伟生)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