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食管癌防治的前世今生

2016-07-16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一版:要 闻 浏览:11513 次 

本报记者 李 荇

   “必须重视肿瘤预防和专科专治,这话讲一万遍都不为过。”河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胸外科主任李印说,“河南是食管癌高发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目前,全省每年食管癌死亡人数仍超过2万……”近日,李印以《河南食管癌外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题,给大家呈现了食管癌诊疗的发展历程。

曾经
河南林县是食管癌“重灾区”

    说起食管癌,还要从当时河南林县(今为林州市)上报中央的一个“怪象”说起。
    1957年召开的国务院山区工作会议上,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向中央报告说,林县有“三不通”:水不通、路不通、食管不通。大家后来才知道,食管不通的原因是食管癌。周恩来总理知道这件事后很重视。随后,国家派出的医疗考察队进入林县,成立了全国食管癌防治研究基地。杨文献、沈琼、裘宋良、刘桂亭、王瑞林、张潭沐等老教授,都是河南肿瘤防治特色学科群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到20世纪70年代初,林县被确认是食管癌高发区。
    “紧噎慢噎,三个半月。”“十个癌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当时,这样的顺口溜在林县广为流传。
    “紧噎慢噎,3个半月”指的是,如果进食梗阻逐渐加重,人在世上也就活3个半月的光景。“十个癌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指的是,老百姓认为癌症治不好,近乎百分之百的是绝症。“当时食管癌在林县十分常见,发病率很高。整个村、整个家族中常出现高低聚集现象,祖孙三代同患此病不足为奇。当地老百姓对食管癌十分悲观,近乎绝望。”李印说。
    随着医学的发展,河南的食管癌防治有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先是沈琼教授发明了食管拉网早期筛查方法,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食管癌细胞学诊断标准;出版了第一部《食管外科学》;1973年食管胃吻合器被成功发明并用于临床;13年间完成食管癌手术3155例,患者5年生存率达44%,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达90.3%。
    如今,河南已发现15个食管癌和贲门癌易感基因,阐明环境和遗传因素交互作用对食管癌发生的影响。
如今
    患者食管癌术后一天可吃饭、一周可出院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河南在治疗食管癌方面有了不小的成绩,例如现在河南已经做到患者食管癌术后不需要插胃管、营养管、胸管,不需要禁食,术后第一天可经口进食,术后5~7天可以出院。
    李印同时表示,我国胸外科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中西方在食管癌的发病率、发病模式(组织学、流行特征)、危险因素、分子机理、治疗敏感性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统计数字显示,中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患病人数占全球患病人数的一半以上;中国有全球最庞大的胸外科医师队伍,但学术贡献和创新并不与数量成正比。(下转第二版)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