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养生应祛除湿热

2016-07-05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八版:杏 林 浏览:8288 次 

□王志翔

   今年的7月7日是小暑节气,小暑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虽然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此时,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中医认为,长夏属脾,脾受湿邪侵袭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手足水肿等症状。因此,人们在饮食方面应多吃一些解暑、健脾的食物。

    小暑时节,正值农历六月,小暑后15天为大暑,大小是按照热的程度而分的。而农历六月是夏季农历的最后一个月,又称为“季夏”,也标志着“长夏”的到来。《黄帝内经·素问》中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长夏”对应五行为土,五脏为脾,故此时的养生既要注重养心,又要护养脾胃。
    小暑时节,荷花娇艳。那湖中的荷花亭亭玉立在一汪碧水中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使人心旷神怡。而接天莲叶的无穷碧色,却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本草纲目》中记载荷花、莲子、莲衣、莲房、莲心、荷叶、莲藕等均可药用。尤其是荷叶,可以说是夏季养生的必备佳品。荷叶味苦性平,归肝、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暑、凉血止血的功效,鲜品、干品均可入药,常用于治疗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以及血热引起的各种出血等。荷叶其气清香,善于消除夏季之暑邪以化秽浊,因此人们常将荷叶作为制作夏季解暑饮料。其中,最方便的莫过于荷叶粥,取新鲜的荷叶,洗净煎汤,再用荷叶汤与大米或绿豆共同煮成粥,可加少许冰糖,清爽可口、解暑生津。经常食用荷叶粥对中暑、头昏脑涨、胸闷烦渴、小便短赤等颇有疗效。
    小暑时节标志着“三伏天”已至。“三伏天”是中国农历小暑与处暑之间的一段时间,它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气温升高,各类健康问题也将接踵而至。从小暑节气到立秋节气,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期。对于湿热体质者,应用清热、解暑的办法祛除体内的湿热;在情志方面应静养,静则心神安定,不消耗真气;在饮食起居方面要饮食清淡,提高睡眠质量。人们可多食清热、解暑之品,比如丝瓜、冬瓜、西瓜、黄瓜、苦瓜、豆芽等;可泡(煎)茶饮,比如菊花、绿豆、荷叶、淡竹叶、莲子、薄荷、百合等;可用燥湿、利水的药煲汤或煮粥,比如茯苓、西瓜翠衣、白扁豆、薏苡仁、泽泻、生姜等。另外,增加沐浴的次数或游泳等也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暑热、暑湿。
    对于冬季发作的慢性病患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痹证等,此时正是最佳的防治时机,也就是“冬病夏治”。其中,以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具体方法:可内服中成药,也可外敷药于穴位之上。内服药以温热药为主;在外治方面可采用“三伏贴”予以治疗。根据“冬病夏治”的理论,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冬天易发作的疾病,以辛温、祛寒的药物(白芥子20克,元胡15克,细辛12克,甘遂10克,鲜姜60克)贴在背部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亦可配合针刺、汤药等方法,以减轻冬季发病的症状。(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