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省级大医院的“旗帜”

2016-07-02 来源:医药卫生报 第二版:深 度 浏览:18251 次 

本报记者 胡晓军 张晓华

    6月28日,河南省人民医院举办纪念建党95周年暨“党徽映我心 旗帜在身边”先进事迹报告会。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4名医务人员的故事讲述。这4名医务人员,被冠以“身边的旗帜”,分别属于该院医疗、医技、护理岗位。他们分属于不同专业,却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同样卓越的成就,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口碑,为该院乃至全省医疗界赢得了赞誉。

面对工作中的“烫手山芋”,他这样选择

    同样是干活儿,每种活儿的轻重缓急却不一样。有的活儿干起来又苦又累,有的活儿相对轻松一些。在工作中,不同的任务摆在眼前,怎么挑选是一门学问。
    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医生庞辰久已经50多岁了,温和善良,不笑不说话。1987年大学一毕业,他就被分配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在此期间,他援助过非洲,到日本留过学,驻过艾滋病高发地区,筹建过新科室。如今,他是河南省人民医院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主任,率领团队已经完成2万多例准分子手术,使数万人告别了眼镜。
    平时并不健谈的庞辰久讲起援助非洲、在艾滋病高发地区驻过等工作经历时,同事们纷纷睁大了眼睛——原来,关键的决定不需要多,却影响深远。
    庞辰久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重要决定是去支援赞比亚。河南援非已经几十年了,1995年的援非医疗队需要一名眼科医生。当时,庞辰久的孩子才上幼儿园,爱人也在医院工作,都挺忙的。庞辰久可以选择去,也可以选择不去。
    之后的两年里,庞辰久是在赞比亚度过的。那里疟疾、艾滋病高发,气候跟中国差别很大,援非医疗队队员种菜、做饭都得自己动手。为了做好援非工作,庞辰久出国前发狠劲儿把英语练好,一到赞比亚就把当地同行和患者“镇”住了——原来,中国医生的英语说得这么好!
    在赞比亚,庞辰久又把没人会用、废弃多年的手术显微镜找出来,用从国内带来的人工晶体给当地白内障患者做了赞比亚有史以来第一台人工晶体手术,并从此把这项技术推广开来。他在赞比亚的全国眼科学术会上首次演讲,语惊四座,从此跟当地医务人员成为至交。
    患疟疾独自躺在宿舍“打摆子”……就在那样的环境里,也没挡住庞辰久忙里偷闲写出两篇高水平的论文。
    第二个关键选择是到艾滋病高发地区驻村一年。庞辰久考虑到自己在非洲生活过,艾滋病高发地区不算啥,就又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第三个关键选择是:河南省人民医院组建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需要有人负责筹建。这是个全新的学科,要从头学习新技术,面对很多未知的困难。庞辰久再次接下了任务。现在,该院的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已在省内数一数二。

她把握好了事业和家庭的平衡

   对职业女性来说,事业和家庭从来都是一个“跷跷板”,很难做到两头一般沉、一般高。
    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护士长付莹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今年12岁了。她的孩子乖巧懂事、聪明伶俐,如今已经承担了家里一半的家务活儿。而该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2012年才成立,收治的多是生命垂危的白血病患者。患者在历经长期反复化疗之后,唯一的治愈途径是造血干细胞移植。这是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反复的化疗和骨髓穿刺,在全封闭的无菌病房里一住几个月,没有家人陪伴,独自面对生死未卜的明天。
    为了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付莹在无菌病房门口种了一棵树,取名希望树。痊愈的患者可以把“重生的喜悦”挂在树上,激励后来人;患者家属可以把“期盼的希望”挂在树上,有个寄托。她还在病区开设阳光病房学校,让长期住院的患儿也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上课。
    她对自己孩子的影响,更多的是言传身教。两个孩子常常陪妈妈加班,一边写作业一边等着妈妈下班,母女三人一起成长。

重症医学全国有名,背后需要强大的人文素养

   医学的本质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怎么给医学思维注入温暖的人文气息?这考验着一个医生的综合素养。
    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部主任秦秉玉在工作和生活中,表情严肃庄重,思维严谨周密,嗓音浑厚深沉。这些外貌特征,跟他重症医学部主任的身份很匹配。
    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部是全国首个以学部为建制的重症医学单元。这几年,在各种评先评优活动中,都少不了重症医学工作者的身影。秦秉玉在10年前开始负责筹建该院首个中心ICU(危重症病房)时,只有19张病床,现在病床数已有259张,ICU抢救成功率达90%,国内领先。该科室同时领先的还有脉波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技术、脑功能状态监测、脑氧饱和度监测、重度颅脑损伤亚低温脑保护等重症监测及生命支持技术。
    在钻研技术之外,秦秉玉这几年开始深入思考人文、伦理等社会因素在重症救治中的作用。他见过太多患者及其家属面对死亡时的无助和无所适从。重症救治到底该在哪一步喊停?如何让重症患者活着时心安、死得有尊严呢?
    秦秉玉不断关注重症患者治疗中伦理问题的研究进展,并在临床中进行了一些数据采集和研究,希望能为尽快制定更清晰的标准提供依据。今年,在河南省医学会与河南省人民医院承办的第十届全国重症医学大会上,除了邀请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地的十几名顶尖学者外,秦秉玉还增设人文伦理讲坛,设法请来了著名作家二月河与一位研究佛学的博士。这是重症学术会上的首次尝试,与会者无不对此印象深刻。
    6月26日,秦秉玉到北京领取了中国医师奖奖杯。今年河南省一共有两位医师获此殊荣。秦秉玉说,奖杯太“沉”了,“沉”到只有在每一个生命面前做到问心无愧,才能拿得动它。

成为年轻医生的偶像,莫过于以身作则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医生和教师两类职业被称为“先生”。“先生”是一种风度,也是一种气度。做医生,能做到“先生”的份儿上,成为后辈们心中的偶像,也可快慰平生。
    河南省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袁建军,就是一位颇有“先生范儿”的医者。他挺拔魁梧,儒雅温润,谨言慎行,绝不轻易说哪怕一句自我褒奖的话。其谦逊低调,令后辈们叹为观止。
    袁建军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受到熏陶。初入临床,其诊断结论就曾令北京的专家称赞。29岁时,他就编写出心脏超声方面的专著《超声心动图诊断与临床》,在国内的超声医学界引起注意。如今,患者拿着他做的超声诊断单,不管到上海还是到广州,基本上是张通行证,不用再做二次诊断。
    袁建军曾获中国医师奖、中国杰出超声医师奖等,这些都是“含金量”颇高的专业奖项。不管得啥奖,只要别人当面赞扬他,他总是立刻巧妙地把称赞的对象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包括他的前辈和后辈等。
    《道德经》有云:功成而弗居。唯其不争,故莫能与之争。袁建军在提携后辈上,常被年轻医师们津津乐道。他对麾下硕士研究生、年轻医师的研究课题精熟于心,遇到合适的病例立即通知相关者,手把手指导,赶着、催着年轻医生外出进修学习。
    袁建军常说:“坐得了冷板凳,才打得了硬仗。”年轻的医生们常常亲切地称他“超人老师”。
    4名医务人员的故事讲完后,台下的听众感慨:“我们身边的人身上有这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啊!”

发布人:报纸编辑  编辑:报纸编辑  审核:报纸编辑

近期,有不法分子以医药卫生报(网)编辑的名义联系作者,以修改文章、领取证书等借口让作者付费。医药卫生报社在此严正声明:医药卫生报(网)编辑不会以以上等任何借口收费,请各位作者注意辨别,谨防受骗。核实举报电话:0371-85967132  85967089